导航

商韵声声·一起学习|商学院师生读 《革命者》第一章(上篇)

发布者:史恒发布时间:2025-05-05浏览次数:10

卷首语

我为正义而牺牲的朋友哟,我祝你光荣的死,成为猛烈的导火线,使革命的导弹早日在赤日光中飞进!”

——郭伯和

背景简介

1925530日,上海公共租界南京路爆发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共产主义青年团骨干郭伯和、黄仁在反帝示威中遭租界巡捕射杀,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首批殉道者。这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学生联合抗争,以两位先驱者的牺牲为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反帝爱国运动进入新高潮。惨案直接推动中共中央调整斗争策略,加速《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传播普及。从沪上街头到全国城乡,自翻译油印的革命经典到二大确立的组织章程,五卅英烈的热血最终化作唤醒工农的惊雷,为大革命风暴的全面爆发奠定思想基础与群众根基。

“血沃中原,赤旗初擎。”郭黄烈士的躯体定格在南京路警戒线前,瞳孔却映射着真理之光。陈望道在柴房译稿时滴落的墨迹与街头的鲜血同样炽热。梧桐掩映的石库门里,油印机滚筒压出的不仅是铅字,更是砸碎枷锁的思想武。面对灰色恐怖阴云,革命者以肉身作火把,置身主义论战漩涡,用真理筑长城。今人当循此脉:于改革深水区勇闯激流,化历史自觉为破局利刃,既要赓续铁血忠魂,更要锤炼实践品格,将熔铸于初心的热血与信仰化作民族复兴的澎湃动能,照亮百年征途巍巍青山。

商韵声声,一起学习。让我们一起,聆听英雄故事,奏响奋进凯歌。

朗读者介绍

施沁言,2024级工商管理专业3班优秀团员

朗读选段

郭伯和的这首激愤的诗是为他的一个叫“黄仁”的同学而作。黄仁是我在烈士纪念馆所看到的第一位牺牲在上海的年轻共产党员。黄仁牺牲时仅20岁。192410月,上海商界、学界等团体为纪念辛亥革命13周年举行集会,他被一群国民党右派事先雇佣的流氓从七尺高台上推下并暴打……在送往医院之后,瞿秋白等闻讯也赶到医院,然而医生也没能留住这位年轻的革命者的生命。

黄仁的追悼大会由陈望道先生主持,恽代英、瞿秋白、何秉彝等纷纷上台发表演说,痛斥反动派的罪恶行径。与这几位人们非常熟悉的共产党早期革命青年领袖相比,现在几乎无人知道郭伯和的名字。但在1924年前后,郭伯和也是赫赫有名的革命者,是全国学生联合会代表大会的主席。郭伯和比他的同学、好友黄仁大4岁,四川南溪人,其父是前清秀才,家庭也算富贵。郭伯和从小同情苦难民众,看不惯旧社会的黑暗势力,16岁时,他就在悼念蔡锷将军的大会上慷慨激昂地痛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中国的压迫。1922年,郭伯和怀着救国之心,到上海求学、求真理,这时常听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等人的课,并与进步的同学黄仁、刘华、李硕勋等成为好友,发起组织了平民世界学社,创办了进步杂志《平民世界》。由于郭伯和的进步思想和对学生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不久他就被推选为学校的学生会主席。黄仁被暴打致死的集会,郭伯和就是召集人和主持人。当特务袭击时,他也是挨打并受伤的15人中的一个,并且被野蛮地关进了囚室。当郭伯和被释放后,得知同学、好友黄仁牺牲的噩耗,立即发动学生起来斗争,并亲自起草通电全国学联的文稿。郭伯和对着黄仁的遗体,悲恸并愤怒地发誓——

我将为你高呼而狂号,

我将为你哀则悲啼,

我将为你完成你未完成的革命工作,

我们从此更热烈更奋勉,

我们要大家站在革命的前线,

先我们而死的黄仁同志啊,

请你给我们些刺戟,

我们踏着你的血迹上前!

这就是革命者的声音!这就是那个时代革命者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不到三年,1927626日,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的郭伯和,与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及黄竞西等人在上海虹口区山阴路恒丰里104号楼上被反动派逮捕,数日后被敌人枪杀于上海,时年27岁。

郭伯和的牺牲,时值“大革命”失败之后的1927年,那一年像他这样牺牲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多达几万人!

我们来说黄仁的牺牲,他是第一位在上海街头被打死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青年党员。在当时广大青年和民众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五四运动旗手陈独秀,立即站出来发表文章,抨击反革命暴行。上海的各种进步报刊也随即就黄仁之死发表文章,谴责反动派流氓分子的罪行。全国学联和上海高校还向全国通电。一时间,“黄仁惨案”震动全社会。正如《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所说:“对于黄仁烈士的死,在青年中间唤起了极大悲愤。这一波浪现在正扩大他的圈子,要把革命的呼声,直传到广大青年和全社会最落后的每个角落去……”

 “黄仁惨案”发生两个多月后,19251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从1921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党员人数由最初的50多人到此时的994人,这中间,正如《觉悟》所言,青年学生黄仁的牺牲,唤醒了无数进步的青年和知识分子们投身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洪流之中。而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作为工人与学生最聚集的地方,参加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队伍的人数自然也比任何一个地方要多。到了党的四大召开之时,上海已经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革命的暴风骤雨正在这座东方最大的城市里孕育……[1]

  1. 节选自《革命者》

文字:施文、汪千睦

图片:汪千睦

音频剪辑:陶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