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我们做科研的有一个信念,就是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标,不跟外国人跑,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徐光宪
背景简介
徐光宪(1920-2015),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稀土元素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元素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所创立的串级萃取理论为我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做出巨大贡献。在结构化学、量子化学和溶剂萃取化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杰出贡献,为我国化工事业的发展铺就康庄大道。[1]
“千摇漏斗破垄断枷锁,一脉星火燎稀土山河”。他是指尖沾满星屑的炼金术士,在试管与漏斗的密林里,为稀土解开被垄断的镣铐。当西方的技术壁垒如铁幕横亘,他以萃取为钥,让十七种元素在震荡中苏醒——漏斗低语,数据织网,千百次摇晃的韵律里,中国稀土终于挣脱了“出口原矿,乞讨成品”的宿命。萃取槽串联成降伏稀土的星河,高纯度元素如月光淌过槽沿,连法国罗地亚的傲慢都被冲刷成齑粉。那震惊中外的成就,在他掌心熔成破晓的剑锋,劈开“中国冲击”的巨浪。新时代的青年们,以苦干为炬,以创新为帆,让稀土的魂魄在华夏大地涅槃,让科技的星群,从此听命于东方摘星人的旗语!
商韵声声,一起学习。让我们一起,聆听英雄故事,奏响奋进凯歌。
朗读者介绍
郑雨欣,2024级工商管理专业2班优秀团员
朗读选段
1974年,十几位科研人员站在一条流水线前,见证稀土一次性萃取的历史时刻。这条流水线由一个又一个普普通通的萃取槽串联而成,一眼看去并没什么神奇之处。但当徐光宪在流水线一端放入稀土原料后,不一会儿,奇迹就出现了: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源源不断地从另一端输送了出来。大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愣了片刻后,一个个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呼起来,纷纷拥上前去,祝贺徐光宪攻克了稀土萃取这一世界性难题。
时间回溯到两年前。1972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给了徐光宪一项重要任务——分离萃取稀土元素。
稀土其实不是“土”,而是17种特殊元素的统称,于18世纪末陆续被发现。当时的化学家们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统称为“土”,这些特殊的元素便被称为“稀土”。
“稀土就相当于一种催化剂。比如我们在炼制石油时,如果希望汽油多产出一点,就要用到稀土,它可以提高汽油的产量。还有像纺织、陶瓷、玻璃、化工等很多领域都要用到稀土。”接到任务后的徐光宪迅速召集团队,给大家上了一堂稀土课,“这种有特殊光电磁和催化能力的稀土,只需要一点点,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不是稀土大国吗?”一位研究员看着资料,插话道。
“没错,我国的确稀土矿藏丰富,可是我们不会提炼萃取。我们只有将稀土矿出口给外国的公司,比如像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加工厂——法国罗地亚公司,让他们加工萃取后,我们再高价买回来。我们也试过向罗地亚公司购买萃取技术,可他们的开价实在是让人吃不消……”
“那我们就自己干!我们要争口气,比他们做得更好!”
见大家干劲十足,徐光宪拿出一张图纸分析起来:“这是我研究了多年的萃取法,看看能不能用在稀土萃取上。就是加入萃取剂,通过多次摇晃震荡的方式,一点点将稀土元素分离出来。”
能不能行得通,干起来才知道。从这天起,科研人员们白天都变身成了干苦力的,一刻不停地摇晃着漏斗;晚上才变回科研人员,研究白天“摇漏斗”获取的参数。就这样,徐光宪带领大家一周工作80个小时,苦战几年后,终于成功研发出一条神奇的稀土萃取流水线。
徐光宪还在全国各地开办了讲习班,将他研制的稀土分离萃取工艺推广到了各家工厂里,甚至连乡镇小厂都掌握了这种工艺。从此,稀土的价格大大回落,国际稀土界大惊失色,惊呼“中国冲击”来了!
现在,我国不仅是稀土的资源大国,也成了稀土的生产大国。徐光宪因此被誉为稀土世界的“摘星人”。[2]
文字:丁禹齐、虞星海
图片:丁禹齐
音频剪辑:陶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