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搞教学工作并没影响我发挥聪明才智,而是从另一方面增长了才干,实现了自身价值。”
——黄昆
背景简介
黄昆(1919-2005),中国固体物理学先驱、半导体学科奠基人,共和国科教事业的战略科学家。他以开拓者的远见卓识,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空白领域夯筑理论根基,用教育家的使命担当重塑科技发展脉络。从基础理论建构到教育体系革新,他以师者襟怀贯通学术传承,以系统思维培育创新土壤,在科教领域树起跨越时代的丰碑。五十余载执教生涯,他开创的育人模式与治学理念,为新中国科技人才梯队建设注入不竭动力,其精神遗产至今仍在高等教育领域绽放恒久光芒。
“立教兴邦,师道长青。”黄昆在学术巅峰期投身教育,将前沿成果淬炼为教学体系,以毕生心血浇铸学科根基。燕园晨昏中的伏案身影,诠释着对每个知识点的极致雕琢;讲台上的谆谆教诲,凝结“教研相长”的治学精髓。面对科研浮躁之风,他坚守学术初心;在国际热点浪潮中,他锻造科研梯队。青年当以此为范:在基础领域沉潜蓄力,化理论钻研为破壁锋芒;于创新前沿开拓格局,以系统思维贯通壁垒。既要传承严谨治学的精神火种,更须发扬甘为人梯的胸襟担当,将熔铸于教育的智慧与风骨化作驱动科技自强的永恒力量,指引复兴征程赓续薪火。
商韵声声,一起学习。让我们一起,聆听英雄故事,奏响奋进凯歌。
朗读者介绍
陈阳,2024级工商管理专业2班优秀团员
朗读选段
1952年开学的第一天,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高才生们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待他们的物理老师亮相。要知道,这一届的北大物理系,可是合并了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物理系组建的,可以说,全国最顶尖的物理学学生都聚集在了这个课堂上。给他们授课的老师一定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吧?
学生们期待地幻想着,却惊讶地看到一个年轻人大步流星地走进了教室,他就是前一年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黄昆。
黄昆一开口,同学们的疑虑便烟消云散了。黄老师讲起课来神采飞扬,同学们就像是掉进了兔子洞的爱丽丝,跟着黄老师的讲述,进入了奇妙的物理学世界。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才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
别小看这短短两小时的课程,黄昆可是足足花了60个小时来备课的。每次讲课前,他都要掐着时间试讲几遍,哪里节奏太快了,哪里应该讲得更深入一点……一篇讲稿总要反反复复推敲好几遍。
听黄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可要是被黄老师揪住回答问题,那就是一种“煎熬”了。
有一次,一位同学将物理学中的一种现象和数学的解析函数做了类比。“这观点多有创意啊,老师会表扬我吧?”这位同学心想。阐述完自己独创的“高见”后,他期待地望着黄老师,可没想到黄老师提出了一连串质疑:“为什么是解析函数?你有什么理由假定它是解析函数?……”
那位同学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吞吞吐吐地说:“也……也就是一个假定,反正,反正函数也总是不确定的……”
“你一定要说清楚,不能随便假定!”黄昆紧追不舍。那位同学这才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把这个问题吃透。
从此,黄昆的学生们都养成了认真思考的好习惯,每次在讨论会上发言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黄昆自1951年从英国留学归来后,便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这一入北大,就是整整26年的教学生涯。研究“两弹一星”的很多科研人员都是他的学生。
1999年,黄昆八十寿诞时,学生们送给他一件“物理味”浓厚的生日礼物——在硅片上用半导体光刻蒸镀工艺镌刻了两句祝福语:一流学者誉全球,一代宗师惠千秋。
这是学生们对他们的恩师黄昆献上的至高敬意。[1]
节选自《国之脊梁》
文字:施文
图片:呙雨桐
音频剪辑:陶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