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商韵声声·一起学习|商学院师生读 《国之脊梁》(三十一)

发布者:史恒发布时间:2025-04-02浏览次数:10

卷首语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吴自良

背景简介

吴自良(1917-2008),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杰出的物理冶金学家。他领导完成了抗美援朝前方所需的特种电阻丝的试制任务,研制成功苏联低合金钢40X的代用钢,为建立我国的低合金钢系统起了开创作用。此外,吴院士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吴自良先生以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在时代的熔炉中锻造出守卫家国的利器,他的卓越贡献与崇高精神,宛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共和国的科技强国之路。[1]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以科技为刃,割破封锁之茧。吴自良院士用锰钼的坚韧取代了铬的稀缺,以自主创新的火种点燃了民族工业的希望;用实验室里的万千次试验,浇铸出中国制造业挺直的脊梁。吴院士静默奉献,不慕名利,隐姓埋名17载,攻关分铀浓缩核心技术,甘当核工业的幕后英雄。他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用毕生心血诠释了中国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境界,其成就深刻影响了新中国科技自立进程。吾辈青年当以吴自良院士为榜样,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勇毅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绽放青春光芒。

商韵声声,一起学习。让我们一起,聆听英雄故事,奏响奋进凯歌。

朗读者介绍

龚翊萱,2024级财务管理专业社科大联培班组织委员

朗读选段

20世纪50年代初,吴自良从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冶金专业学成回国,应聘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上班没多久,中国科学院的领导找到他,说要将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交给他。

领导说着,拿出了一块合金钢。冶金专家吴自良一看就知道,这是苏联制造的低合金钢40X

 “就是这块从国外引进的合金钢,牵住了我们的鼻子。”领导神色凝重地叹了口气。

这种低合金钢40X是汽车制造的重要材料,它的成分中含有1%左右的铬,但我国缺乏铬矿,无法大量生产铬钢,只能依赖进口。

 “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低合金钢40X的替代品。”领导紧蹙着眉头说道,“这句话说起来轻巧,实施起来却面临着很多问题……”

 “要找到一种在我国含量丰富的矿产代替铬,而且用这种新的矿产元素制成的合金,性能不能比低合金钢40X差。”吴自良一口气替领导说出了那些“面临的问题”。

国家工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机械装备和运载工具,不找到低合金钢40X的替代品,汽车制造业和相关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就无法开展。时间紧迫,刻不容缓。

接受任务后的吴自良马上开启了全国性调研,搞清了我国稀有元素的分布、储藏和矿产情况,再对一组组元素进行比对、计算、择优,最终在大量稀有元素中锁定了我国储量相对丰富的合金元素锰和钼。

找到替代矿元素,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定锰和钼含量的比例。吴自良又对生产成本、机械性能、热处理工艺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制造出的含锰1.10%~1.50%、含钼0.12%~0.18%的锰钼钢,比起苏联的40X,不仅生产成本更低,而且低温冲击韧性、回火脆化敏感度更胜一筹。于是,新鲜出炉的锰钼钢迅速在全国各大钢厂、制造厂推广应用。

从此以后,中国汽车制造用上了自己的合金钢,再也不用看外国人的脸色了。由吴自良负责的这次研究工作全程严密、细致、周全,受到业界一致好评,被誉为建立我国合金钢系统方面的工作典范。[2]

[1]节选自百度百科

[2]节选自《国之脊梁》

文字:汪千睦

图片:韦雨杉

音频剪辑:陶雪